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博世集团展示人机交互生产模式。
2016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25日正式开展。本届博览会汇集了75个国家和地区的5200多家企业,重点展示工业自动化、数字工厂、能源、工业供应商、研究与技术5个方面的最新工业发展成果。来自中国的参展商约700家,数量仅次于德国本土参展商,中企成为众多媒体和参观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德开展工业4.0对话,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合作逐步展开。通过展会可以看到,中德在工业4.0领域的合作展现出诸多契合点。
积极朝着工业4.0迈进
今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主题为“融合的工业——发现解决方案”。据悉,德国工业4.0的概念正是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从探索工业4.0应该是什么,到本届博览会上展示工业4.0可以是什么,工业4.0的发展不断延续。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4月24日晚的开幕式上表示,工业是德国经济的引擎。当今世界正处于将“数字议程”融入工业生产的特殊时期。机械、汽车等行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经过处理产生附加值,并催生智能系统,给工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
工业4.0对生产企业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动态弹性生产。“动态弹性生产要求在生产线不停产的情况下,根据各个订单的不同要求随时调整参数,生产出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德国传感器家族制造企业西克(SICK)高级工程师本哈尔德·穆勒指着眼前正在镂空切割汽车前网的机械臂告诉本报记者:“汽车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前网的造型也因此各异。我们在每个前网的关键部位进行编码,机械臂前端的智能摄像传感器识别后,便能得知客户的制作要求,直接对机械臂下达命令,进行相应切割。”
穆勒表示,尽管目前的弹性生产实现方法比较初级,但其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如何将工业4.0的具体要求与自己的产品结合起来。“工业4.0并没有那么遥远,作为制造商,只要朝着要求的方向努力,就是在实现工业4.0。”作为拥有7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西克并没有在传统传感器制造的道路上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朝着工业4.0迈进。
德国西门子展台通过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生态系统”,显示了从大型企业到中小型企业,在同一平台、标准下共同实现工业4.0的可能。通过一个大屏幕,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虚拟工厂”模拟产品生产过程及最终形态,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研发过程中制造阶段性新品的费用,有选择地满足单个客户的需求,更加迅速地响应市场要求,也更容易制定全新的商业模型。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何睿祺表示,不论何种规模企业,都可以从这一“生态系统”中获得支持与服务。
据博览会主办方介绍,此次展会带来了100多项工业4.0的应用实例,涵盖工业自动化、数字工厂、能源、工业供应商、研究与技术5个主要领域。尽管如此,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维尔纳·施图鲁特还是向许多“孤岛式”解决方案发出了警告,因为这些方案限制了工业4.0所能带来的机遇。他表示,只有开放的标准才能使不同生产商的设备和软件跨越公司和国家界限,实现轻松互联。
为改善这一现状,德国“工业4.0标准化理事会”25日在博览会上正式成立。“理事会将联合政府、企业与高校,进一步推广工业4.0概念,从德国推向全球市场。”理事会新闻负责人耶妮娜·海宁告诉本报记者。
中德合作将有更多契合点
“中国制造2025”也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也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10月,中德两国政府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将建立中德工业4.0对话,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合作,支持两国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加强交流,两国政府将提供更有利的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合作前景也成为展会的亮点之一。博览会开幕式当天,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将联合以中国佛山、株洲与德国乌珀塔尔、亚琛等为代表的两国工业城市,促进彼此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德国制造”与“中国制造”的优势。
“支撑德国经济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海外市场尤其是中国的了解相对较少;中国企业也往往因为‘人生地不熟’,很难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曾在德国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有几十年工作经验、在中国生活过3年的德国人若汀涛告诉本报记者,一旦找到合适的伙伴,合作将释放巨大能量。正是看中这一合作潜力,若汀涛与中国伙伴一同成立了咨询公司,立志成为牵引中德中小型企业开展工业领域合作的桥梁。
第一次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华为公司对这一合作前景深信不疑,并带来了与11家国际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各类产品与解决方案。华为与德国思爱普公司通过模拟沙盘,展示了智能化协同的城市建筑建设,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工业研究院联合展示了智能农用机械应用。“中国企业在信息通信技术上,具有全球领先的地位;德国的工程机械技术也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华为西欧企业业务副总裁李军告诉本报记者,各自所长均为对方所需,合作更像是互相吸引。
工业4.0概念在中国得到了各界关注,而“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行业自动化与数字化,与德国工业4.0战略相通。“德国制造商的传感器、无线芯片和工业机器人得到中国市场的喜爱;中国的云计算、信息技术则具有不可忽视的国际竞争力。”在曼肯看来,中国与德国在工业未来发展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